家庭闲聊引发的财务反思

今天下班尚早,辛苦一天,晚饭后与妻子闲聊。也不知怎么,话题转到了她妹妹身上,说她每月个人开销就高达三四千元。

我有些诧异,便问她妹夫的年收入大概多少。妻子说,她妹夫是做手艺的,每年“起码能赚个七八万”。

我听了不禁反问:“这岂不意味着,光她妹妹一人的消费,就占去了家庭年收入的将近一半?”(需要说明的是,她妹妹和妻子一样,目前都没有工作收入,全靠丈夫一人赚钱。)

她默认了。我接着算了一笔账:“那刨去这笔个人消费,剩下用于维持整个家庭日常开销的钱,岂不是所剩无几?这不等于全年收入都消耗殆尽了吗?”

她的回答却是:“别人有手艺,怕什么。”

对此,我着实有些哭笑不得。

我不知道这应该归咎于家庭教育的缺失,还是社会观念的扭曲。她似乎抱持着一种陈旧的观念:男人就应该赚钱养家,理应负责女性的所有开销。我暗自思忖,都什么年代了,为何还会有如此“腐化”的观念?难道这个社会上经济独立的女性不存在吗?那些独自工作、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,她们的坚韧和独立,难道不更值得钦佩吗?

我总觉得,一个人之所以能如此“理直气壮”地自圆其说,要么是未曾真正体验过社会的捶打,要么就是被捶打得麻木了。

我们再回到“有手艺”这个点上。人毕竟不是机器,“手艺”再好,难道就能保证永远不停转动,永不生锈吗?

我一向认同,财富不是单靠“省”出来的,但“省”是积累原始资本的第一步。任何持续的收支平衡,都必须建立在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前提上。只有兜里有余粮,才能在生活中遭遇突发意外时,有足够的缓冲和周转资金。

退一步讲,即便在当今这个“只认钞票”的现实社会,人常被视作工具。但工具尚且需要持续输送电能或燃油来维持运转,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呢?我们也需要“充电”,需要保持体能和精力。更重要的是,人和工具一样,都有使用寿命。当身体这部机器真正“动弹不得”的那天,再多的“手艺”也无济于事。

说到底,无论做什么事,都要讲究工具和方法论。工具代表生产力,提升效率;方法论提供底层逻辑,指导方向,推动进程。毫无疑问,在当今社会,“赚钱”极其讲究工具与方法的选择。

那么,问题来了:“花钱”——或者说消费——就不需要工具和方法论吗?
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
但我很清楚,人都有其局限性。我没有办法(也不想)和她深入探讨这些大道理,这并非为了显示自己多有能耐——恰恰相反,我深知自己的无力。我只是时常感觉到,我们的对话很难维持在同一个频道上。

这背后是认知、经历乃至社会塑形共同造成的偏差。我不想再就此深思,想多了,只会徒增烦恼,加速衰老。面对这种差异,似乎也只能“得过且过”。

如今,唯一支撑我前行的动力,便是孩子。

我觉得,无论如何辛苦,为了这份“最后的希望”,一切都值得。只愿他未来能少走一些我曾走过的弯路,如此而已。

欢迎来到我的数字小屋

updatedupdated2025-10-282025-10-28